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j9九游会ag客户端 > 新闻动态 > 1945年七大,李井泉被预选为中央委员,毛主席批示:他不宜当委员

1945年七大,李井泉被预选为中央委员,毛主席批示:他不宜当委员
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65


1945年七大召开,毛主席在审阅预选中央委员名单时,看到何长工的名字,直接把它划掉了,看到李井泉的名字,同样也划掉了。

不少人不理解毛主席的做法,毕竟论资历和贡献,何长工当选中央委员完全够格。面对大家的疑惑,何长工亲自解释:“毛主席跟我说过,长工同志,中央委员会可不是老乡聚会的地方,中央委员会里湖南人已经不少了。”

何长工没当选中央委员,有了个合理说法。可李井泉同样没当选,这就不太好解释了。

李井泉是啥人?毛主席为啥要把他名字划掉?

1909年,李井泉生于江西临川县一个普通农家。他家不宽裕,可父亲明白读书能改变命运,对李井泉寄予厚望,哪怕自家省吃俭用,也要供他上学。

李井泉没让父亲失望,在学校那会儿,他学习特别努力,是周围出了名的学习好。

1924年,15岁的李井泉到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念书,从这时起,他的人生有了重大改变。

李井泉的国语老师是章涤昌。章涤昌参加过北京的“五四运动”,思想很先进。课余时间,他常给同学们讲革命思想,还拿《新青年》《向导》这些进步书刊给大家瞧。

1927年,在一众同学里,李井泉从章涤昌处收获最大,章涤昌也最赏识李井泉。章涤昌觉得李井泉思想已然倾向革命,便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李井泉立马答应。

加入共青团后,李井泉的人生彻底改变。从那时候起,他不再是满怀壮志的书生,而成了把自身献给国家的革命者。

1927年南昌起义结束,李井泉投身朱德带领的起义队伍,跟着四处打仗,像有名的三河坝战役他就参加了。起义军最后失败了,但李井泉没灰心,留在大埔、梅县这些地方做当地的工作。

这种日子过了三年,1930年时,李井泉突然接到上级派给他的任务,要去中央苏区红四军前委送信。

当时李井泉没料到,这一趟他会碰上生命里最重要的贵人。

当时红四军前委书记是毛主席。

李井泉头回见毛主席时,紧张得不行。毛主席对李井泉挺有好感,觉得他机灵能干,便说:“你有文化,适合搞部队政治工作,留下吧。希望你好好干,把知识和本事用在工农大众身上。”

能在毛主席身边做事,这是无上光荣的。李井泉没犹豫,马上就答应了。

如此,李井泉留在红四军,成为红四军司令部政委办公室秘书,实际上,他这职位等同于给毛主席当秘书。

李井泉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仅10个月。这段时间里,他从毛主席那学到不少优点,像毛主席的工作方法、思想等。

在后续的革命生涯里,这些对李井泉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
毛主席调走后,任命21岁的李井泉为35军政委。李井泉这般年轻就获此任用,是因为毛主席赏识他。

后来“王明左倾”主义在中央苏区当上领导,李井泉被不公平对待了,可他没后悔跟着毛主席。

1935年中央红军跟红四方面军会合后,张国焘企图搞分裂,李井泉坚定地站在毛主席这边,坚决抵制。

李井泉的行事,让毛主席很是满意。所以抗战全面爆发后,毛主席又给李井泉安排重要职务,让他担任八路军120师358旅的副旅长。

358旅旅长是张宗逊,他是毛主席的老部下,对毛主席十分忠诚。李井泉能和张宗逊一起工作,能看出毛主席对李井泉很信任、很看重。

李井泉没让毛主席失望,在队伍里取得不少成果。

1938年,120师打算创建大青山革命根据地。可当时大青山那地方土匪多得很,局势又乱,很难对付。经过一番考虑,党中央决定派李井泉去大青山。中央觉得,以李井泉的本事,肯定能解决这些难题。

事实表明,毛主席眼光准。李井泉率部队向大青山进发后,一方面剿灭土匪,一方面打退日伪军的“围剿”和扫荡。

没多久,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就建起来了。

1940年,党中央把李井泉派到晋西北工作,强化对该地区的领导。李井泉在那儿干得相当出色,毛主席得知后挺满意,随后又把李井泉调回延安,安排他去中央党校学习提升。

不管处在啥职位,李井泉都能展现出跟职位相适配的本事,毛主席对他这方面特别欣赏。

1943年,毛主席让徐向前当抗大的校长。抗大是军政大学,校长就得懂军事,政委得懂政治工作。

徐向前军事指挥能力很强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可政委让谁来当?毛主席最先想到的就是李井泉。

李井泉在担任抗大总校政委时,工作认真负责,帮着徐向前搞了整风运动、大生产运动等。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,凭李井泉的资历和对革命的贡献,当选中央委员在情理之中。

然而,毛主席瞧见预先拟定的中央委员名单时,把李井泉的名字给划掉了。

毛主席的这个举动,让不少人不明白,毕竟咋看咋觉得,李井泉都该当选中央委员。

事实上,毛主席这么做是有他自己的考量。

预选的中央委员名单里,像毛主席、朱德、林彪、李富春、罗荣桓、陈毅、周恩来这些人,都来自中央苏区。

中央苏区有不少人成了中央委员,毛主席觉得这影响不太妙。担心有人会讲党内搞拉帮结派,这对我党形象不利。要是国民党趁机造谣捣乱,那就更糟糕了。

出于顾全大局的考虑,毛主席不得已把何长工、李井泉等一些老同志的名字给划掉了 。

毛主席考虑到李井泉心里的想法,专门给李井泉写了封信。

毛主席在信里讲,七大得办成团结且胜利的大会,还说相信你能为开好这次大会出把力。

李井泉一直深受毛主席信赖与重用,他心里清楚大局才是关键。所以对于没当选中央委员,他没啥别的念头,反倒更积极地把精力都用在革命工作上。

针对李井泉的举措,毛主席深感满意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李井泉到了四川,当上省委书记,从那以后,他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四川。在这期间,李井泉因一件事备受争议。

1959年那会儿,全国粮食供应挺紧张。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提议从四川调出55亿斤到60亿斤粮食,李井泉点头答应了。打这之后,四川的粮食储备库,粮食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二。

过了一年,粮食部警示说天津、北京、上海这些地方粮食告急。中央知道后,命令四川再运粮食过来。李井泉听到这事儿,忍不住落泪,可也没别的办法。

1961年,四川又调出好多粮食。

1962年“七千人大会”上,李井泉做了两次检讨,说着说着都哭了。

三年后,毛主席想起李井泉的做法,善意地批评说:“光晓得大公无私,却不明白大公有私。”

李井泉在困难时期往外调粮这事儿,让他备受争议。虽说距当年已过去几十年,可还是有人对李井泉争议不停。

1989 年,李井泉因病离世。党中央对他评价颇高,说他行事光明磊落,能顾全大局,为人正直且胸怀坦荡,工作上要是出了失误,他敢于担责。